相信关注养生的朋友,都知道鸿茅药酒这个品牌。可能是树大招风,这几年公众对鸿茅药酒的诟病不少,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小众的营销号,都跟风发过一些质疑的声音。那么鸿茅药酒到底是不是如传言所说的那样呢,今天就来分析下鸿茅药酒的前世今生。

悬壶济世,救人良方——鸿药酒前世

《凉城通史》、《绥远通志稿》等多部历史古籍记载,我们大概可以得知,药酒初问世当是清乾隆四年,发明人是方名医山西榆次王吉天,他经过鸿茅古镇时见当地百姓多患腰腿疼痛等病症,并因缺医少药,痛苦不堪,为此决定搬迁至此地,开办医堂,后来在“鸿茅酒”的基础上研究酿造了含有一百多种药品的鸿茅药酒。当时的鸿茅药酒“色如胭脂,香味醇厚……有患腰腿疼痛者,饮之每奏奇效。故价值虽昂,销路仍极发达,近而山西、内蒙,远而外蒙各地,皆有行销,蒙人对之尤视为珍品。” 后来药方逐渐简化,上个世纪30年代,鸿茅药酒秘方及制法传至王家后人之手后,鸿茅药酒组方已由一百多味优化至数十味,形成了成熟的鸿茅药酒配方,后来战乱时期,鸿茅药酒配方和制作工艺遗失,直到1948年,解放军攻克厂汉营,临时政府工作队接管了隆盛荣酿造坊,在盘点资产时,工作人员在老账本里发现了鸿茅药酒秘方手抄本,这才使鸿茅药酒秘方得以传承下来。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鸿药酒的今生

进入新中国,为了保护鸿茅药酒传统配制法的完整,官方机构发动地方民众积极寻找当年隆盛荣酿造坊的老药工,经多方努力终将老药工口传身授的古法酿造技艺保护传承下来。但是90年代,考虑到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观念习惯的变化,鸿茅药酒与时俱进,多方专家实验论证,最终形成现在市场上标配的67味中药配方的鸿茅药酒,不仅药效更适应当代人,而且品质因技艺的提升也远超初代鸿茅药酒。因此在2008年时,鸿茅药酒古法酿造技艺被列入首批乌兰察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鸿茅药酒的传统配制方法得到了更为系统的整理、挖掘和保护。

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中医研制的鸿茅药酒因其67味中药配方,引起了西医研究者的质疑,在未经实验论证的情况下,便大肆宣扬“鸿茅药酒有毒论”,正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2018年10月,在政府告知书中,“鸿茅药酒是否含有有毒成分”,,内蒙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回应称,在《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3号)所列毒性中药品种中有生附子、生南星、生半夏。鸿茅药酒处方中所用附子(制)、天南星(制)、半夏(制)全部为炮制加工品,不属于毒性中药品种。于此同时,民间机构,广州、南京两市药检所也分别抽取流通环节不同批次的鸿茅药酒进行全项检验,结果也未检出有毒物质。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走,在经过时间的检测后,相信世人会折服在中医的博大精深里,鸿茅药酒也会经住时间的考验,持续而稳健的发展壮大,不断为消费者带来健康福音。